聊聊婚姻家庭那些事—勇于向家暴说“不”
关于家暴
女诗人余秀华被家暴的事情令人痛心。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轨”、“家暴”是绝大部分导致离婚的根本原因,深受其害的一方迫切希望尽快判决离婚、重新调整新生活。
此时此刻寻求法律途径提起离婚诉讼也绝非一时冲动那么简单。那就这样任家暴发展吗?当然不是!
关于家暴,你可以这样保护好自己!
一、拒绝家暴——人身安全保护令
1、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什么?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指受害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时,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在这里,只有在合法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的情况下,才可以向法院申请,并非是没有任何依据地向法院去申请。(本筑提示:同居期间不可以申请噢)
2、人身安全保护令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去申请?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则应收集家暴的证据。(如何收集详见后文)
3、人身安全保护令一旦申请,法院何时作出处理?以及如何执行?
人民法院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后,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准予或者驳回申请的决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人民法院一旦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应当将保护令裁定书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组织。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对于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问题,若被申请的一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话,根据《反家暴法》第34条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一下罚款、十五日一下拘留。”这也是给施暴方的一个后果警惕。
4、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申请对离婚诉讼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申请有利于第一次判决离婚。
根据《民法典》第1079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所以,若一方因实施家庭暴力被法院依法裁定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则也能证明施暴方有严重的家庭暴力,那法院也有足够正当的理由依法判决离婚。
第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申请有利于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意见指出,在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中,人民法院在判决确定子女直接抚养权归属时,应当将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即子女利益最大化作为原则,同时应当将家庭暴力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加以考量。
所以法院判决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一般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为原则出发,若一方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情况,必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申请有利于多分财产。
根据《民法典》第1087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若人身安全保护令成功被法院受理,则也证明申请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有严重家庭暴力的存在,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施暴方是属于婚姻中的过错方,那受害方自然可以向法院主张按照照顾无过错方原则多分财产,但是具体如何多分需要看法官的裁量权。
第四、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申请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金。
根据《民法典》第1091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三)实施家庭暴力;”对此,遭受家暴的一方作为无过错方自然有权向施暴方主张损害赔偿金,具体赔偿金额法院需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去依法作出裁量。
二、被家暴后的保证书,如何写才有用?
网上爆出的一桩桩一件件的暴力事件,施暴者或都曾经写过“保证书”。保证书的存在,听起来是对弱者的保障,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甚至有网友戏谑道“保证书:杀人通知的一种。”“保证了不打人,反而去杀人了”等等,终其原因,无疑是保证书并未起到保护受害方利益的效果。
那么这个保证书究竟是什么?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该如何写才有用?受害方又如何利用保证书保障自身利益?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其法律效力适用范围主要针对家暴证据的固定、财产条款的约定,只要是真实意思表示,对财产归属约定明确,没有违反公序良俗,那么该条款则具有法律效力的。
家暴保证书怎么写有效?
有效的保证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即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 不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内容可能导致整个保证书无效。
3. 没有侵犯他人利益。保证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不能侵犯到他人的合法利益。
保证书应当写明哪些内容?
保证书应写明何时何地及如何实施了家庭暴力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并阐明该行为日后再次发生,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当日,若再发生家庭暴力等行为,受害方需及时保留证据,对伤情进行拍照、对施暴过程录音录像,必要时进行报警、就医、验伤。